|
看到如此精彩的帖子,要慢慢消化了!
1.
6楼C3单元格公式可以改为
=VLOOKUP(D2,$A$1:$B$11,2,0)
个人理解:因C3公式为右拖,所以A1:B11为绝对引用区域。
E6单元格公式下拉亦是如此=VLOOKUP(D6,$A$1:$B$11,2,0)
2.
8楼中的附件公式可改为
=IF(C1="合格人数",COUNTIF(A1:A21,">60"),SUMIF(A1:A21,">60"))
个人理解:因A列的求和区域跟条件区域引用的是同一区域,所以SUMIF的第三个参数可以省略。
3. 同理,19楼附件中的3个公式应该可以修改为如下,感觉SUMIF这个函数当求和区域跟条件区域引用的是同一区域时,用法跟countif的用法有点相似。
此公式省略第三参数只为了让公式感觉短小整洁一些,并未有其他意思。
=SUMIF(A3:A22,">60")
=SUMIF(A3:A22,C7&D7)
=SUMIF(A3:A22,C12&LEFT(D12,LEN(D12)-1))
4.在34楼、35楼的帖子中都提到了SUMIF的用法,大概个人理解有以下几点
A.当SUMIF第三参数省略时,默认求和区域为条件区域。
B.当SUMIF第三参数只填一个单元格时,默认求和区域为从第三个参数单元格开始跟条件区域相对应大小区域。
比如SUMIF(A1:C100,100,B1),则默认求和区域为B1:D100.
C.当SUMIF第三参数求和区域跟条件区域的单元格个数不一致时,一般会返回不正确值,达不到按照条件求和的目的。
而2007版的SUMIFS函数恰好让你先确定求和区域,再限定条件区域,也许这样更直观一些。
说了半天,还是SUMIF,有点小儿科,帮版主顶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