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工作繁忙,很多任务是与数字打交道,然而偏偏是那些数字,接二连三地让我出错、难堪。静下来时,反思自省,剖析如下: 一、隐藏在常规或数值格式数列中的文本型数字,让我们的汇总结果丢了200多元钱。 在为各单位订阅2012年报刊时,同事做了个价目表,其中对各报刊全年价格进行汇总一列,她使用了求和公式。价目表做好后很快通过了领导的审批,可是拿到邮局去交钱时,人家用计算器一算,横竖对不上数,总是差了200多元。她回来后,试着用电脑中的计算器软件进行验算,结果也是与用求和公式汇总的结果差200多元。她百思不得其解,经过我反复检查,也看不出那些数字有什么奥妙。最后我灵机一动,把各报刊全年价格一列都乘以“1”(转化为数值),然后再用公式求和,结果与用计算器算的完全一样。于是我恍然大悟,那少算的200多元必然是隐藏在常规或数值格式数列中的文本型数字,在对数列进行汇总求和时它并未参与计算。随后我将两列数字相减,很快发现了那个“陷阱”。于是重新做了份价目表,再请领导审批,饶费口舌的解释与检讨自然是免不了的。得到的教训是:在用公式进行求和时一定要确保求和项数字均为常规或数值格式,为防万一,最好先都乘以“1”,将其转化为数值后再用求和公式。 二、INT函数让我在分配评先指标时丢了两个人。 年终考核评先,上级机关按全员13.5%的统一比例分配给我所在单位23个优秀指标,我也按该比例分配给下属单位。想到优秀人数不能为小数,便用了取整函数INT,公式为INT(下属各单位全员人数×13.5%),向下填充,得出各单位应分配的优秀指标数,一直到我单位全员总数所在的数据行,该行公式计算结果显示为“23”,数能对上,于是向领导交了差。谁料想事后自己无意中进行验算,发现各单位优秀指标数相加竟然是“21”!差了“2”个人!这才猛然意识到用取整函数舍去的小数部分其实是不能舍的。无奈,只能再向领导解释并修正错误了,好在下达指标时采用了差额方式,总算留有余地,让我侥幸脱险。得到的教训是:小数不可忽视,INT函数要慎用。 三、工资报表让我在统计内部福利发放数量时丢了两个单位。 过元旦时,单位要发放内部福利,人数由我们人事部门提供。我让劳资员提供了单位全员总数,便依此数向领导汇报,预订了发放数量。然而面临实际发放时,需要下属各单位的实际分布人数,又让劳资员做了份人员分布表。可是一核对,却发现总数与之前她提供的对不上。一问方知,之前她给的数是工资报表上的人数,其中有两个单位因是独立核算单位,工资报表中并未包含其人数,这样便丢了这两个单位的人数,而在发放福利时是要考虑进他们的。虽然最初向劳资员要数时讲明了是发放福利用的,可是她并不十分明白,仍然按习惯做法行事,结果害我在领导面前出糗。得到的教训是:工作上与人沟通一定要交待清楚,确认对方没有任何误解才行。 四、对时间的忽视让我在执行分配政策时再次丢了两个人。 新领导上任,要改革分配政策,首先从内部福利的发放上开刀,规定事假超过3个月、病假超过6个月的一律停止发放。我据此设计了不在岗人员统计表,并发给下属各单位。在通知时为了少费口舌,就让各单位把凡是不在岗时间超过3个月的一律报上来。各单位于是填表上报。其中不在岗时间一列,某单位有两个人分别是于2011年9月和10月休病假,按规定应予发放。可是由于有同事请假,我一个人同时处理好几件业务,在进行汇总时也不知怎么的就稀里糊涂地将这两个人也列了进来。同时为了省事省纸,又省去了他们的不在岗时间。交到领导那里,领导也未细审,就大笔一挥,将他们都勾入停止发放之列。事后人家找上门来,我只好认错赔罪,再向领导汇报,给他们补发。得到的教训是:1、工作再忙,也不能忙中出错;2、不该省的地方千万不要省!
该贴已经同步到 qq844938400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