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业务,有具体的会计要素,它其实就是一个数据库,由以下字段组成:
凭证字、凭证号、记帐日期、摘要、总帐科目、一级明细、二级明细......、计量单位、数量、借方金额、贷方金额、附件张数、制单人、审核人、结帐标志等等,根据每个单位不同的业务具体设置。这些数据,用计算机程序处理并不难,然而为什么财务软件总是让人不满意呢?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在众多的单位中,虽然可分为商业、工业、建筑、金融、行政事业等等,但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上,可以遵循《会计准则》等一系列的制度来处理,财务软件也可根据这些规定来编制程序,但是,基础数据的采集、处理、归类、汇总等等没有一个可以通用的规则和方法。其次,当帐务数据处理完毕后,需要生成会计报表,除了生成通用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报表外,每个单位还需要生成一些本单位特有的一会计报表、会计分析表等等,现在的财务软件是不能完全满足用户这些要求的,因此电算化其实只是半算化,单位要实现办公自动化,还得使用其他公司开发的软件。财务软件目前的状态如下:
基础数据处理(弱)——会计数据处理(一般)——会计报表、会计分析(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目前就衍生了一个软件行业——管理软件业,最先的有“管家婆”,后来有“捷作”等等。当我听到有这些软件的时候,感到十分好笑,这些难道就不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吗?为什么还要分呢!这样,单位必须就要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软件,才能处理单位的全部业务。而且,在操作时,这些软件是与不兼容的,你还得一个环节处理后,再进入另一个环节,费时又费力,还奢谈什么办公自动化。
造成这些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国家软件工程的底子太薄,工程师就象温室里的花朵,中看不中用。他们是透过玻璃来看社会的,不能真正了解单位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背离,所学又有何用呢?
我们再来看财会专业,国家规定要学电算化课程,但是没有听说必须学电算化编程,毕业时取得的那个电算化资格证含金量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会计不懂电算化编程这是铁的事实。
我们的财务软件是如何出台的呢?那些懂编程的工程师,凭国家有关会计行业的法律、规章、制度,再结合会计行业一些理论专家的口述,共同生下的这个畸型儿。我记得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盲人摸象”。这样一个从手工的角度叙述,一个从编程角度去整,思路不一,视角有差,搞出的大象可能就是一个“四不象”。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跨学科的专家学子呢,学科的分类就那么重要么?我想起了一个两人吹笛子名为“科学分工”漫画,就是一人负责“吹”气,一人负责“按”孔,你听到的一定是天籁之音啦!
我接触过一些软件工程师,他们说的是“按单位的要求来进行编程的。”你有什么要求!你说得清么?就算你说得清,单位的要求不是一层不变的吗?单位的要求是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你写的程序能适应这些未知的变化吗?就是单位的人都不能先知先觉,你能先知先觉!用一句俗语来说,现在的财务软件编程,做出来的东西,要方就是方的,要圆就是圆的,不方不圆,可方可圆的东西还没有制造出来。
如果我们制造出来的财务软件能面对初学者、熟练者、编程者三种不同的操作人群,既是规范性的,又是开放型的,多几种套路,多几个函数,也许我们不会对Excel这样痴迷。要是我们学校毕业的财会专业大学生,会电算化编程,也许我们的单位就不会为了一个财务管理,同时使用几种软件。
[ 本帖最后由 黄其宾 于 2011-3-9 11:42 编辑 ] |
|